顯示具有 dadais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adais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10-02

達達再現 (Dadaism) 寶勝畫廊X-Power Gallery 挖寶兩岸新銳藝術家聯展: 挖寶 2013/09/28-10/27

 紅塵喜/陳軍 : 
位在台北的寶勝畫廊分為三區。2013 年 10 月 2 日的這天晚上,前面一區擺放李善單(Sun Don Lee)教授與瑪馨玲(Ma Sing Ling)三位年輕藝術家在 9月 28 日起展出的挖寶-兩岸中國新銳藝術家聯展的個別作品。

走到中間第二區,可以欣賞到中國藝術家: 余祖光、梁偉平、陳軍、陳小村和張渺的作品,以及台灣藝術家陳誼欣、呂嫦謀、陳俐維的新作品。

第二區的中間,還擺設了瑪馨玲的雕塑作品 - 翔。

從余祖光運用寫實風格 - 核桃,以及梁偉平描繪在植物瓜藤、竹葉下栩栩如生的小雞,運用書畫筆觸,描點竹葉瓜蔓的寫實中又有點寫意的作品,再往左邊可看到陳軍繼2013台北新藝博會之後的創作作品,用了更多看似任意揮灑的白色筆觸,表達自己對畫中風景的有與無的感觸。
  余祖光作品

隨著這樣的青春跳躍心緒,我們回頭看到陳誼欣這位青年台灣藝術家,將心中的夢想家園以超寫實手法,畫出不是現實比例的貓頭鷹與魚,傳達出對守護的期待。畫中的小男孩與小女孩,回應標題的甜蜜,更點出沉浸愛情中的男女其實心境如同孩子。

呂嫦謀的新作品中,以花朵伴隨半臉女子凝眸,眼神角度或上或下,似乎將詮釋權交給了觀者,但事實上,只有跟著女子眼光游移的觀者才能共同決定畫中女子的心思。
藝術家透過這些女子作品,表達了極度強烈的「自我」,或許是對世界的自由觀感。 呂嫦謀作品

隨著飛翔的眼光,陳小村的超現實作品令人有一種無奈的解脫感。這個世界或許很猙獰,但畢竟還是個家。追求了大半生的美夢,或成或敗,到頭來,自己的堅持成了手上的劍與夢中的飛行翅膀。
  陳小村的作品

大概就是因為看了這兩幅畫,WS 遇到我時說我應該學習怎樣酸人、酸自己,讓真正的心思能夠飛翔。

張渺的杯酒生活世界裡,刻意用疊塊、分割與融和手法安排畫面,或許這就是喝了酒的人常常追求的微醺感。從這張畫,或許可以看到現代生活的複雜與多樣,但是更可能讓人從固定不變的生活裡,體會到自身與周遭的融合,綿延不絕,而自己的動靜語默,都會對周遭產生影響,多或少。
 張渺作品

夾雜在陳軍、張渺與陳小村等藝術家作品中間,一長排的作品是陳俐維繼2013年A.R.T 之後的新作品。無疑地,這是藝術家們極盡打破過往寫實風格後,用打破線條的作品,表達內心渴望、夢想之後,可能邁向的另外一種風格,沒有明顯型態,而彩筆、筆刀所呈現的每條線條,無論遠看或近看,都會讓人突然有種回到瑞雪大地,或穹蒼藍天的感動 - 身為人的最初悸動。

透過瑪馨玲的飛翔翅膀,以及畫廊生命樹上掛著金色葉片閃爍金光,明白地要觀者繼續往後面第三區走去。
沿途,俞潔兒用丙烯與多媒材,畫出自己的圓點世界。有趣的是,她的圓點有一種飽和感,讓人會想起每個點都有一種張力,而藝術家在決定下一點時,或許就是感受那個點想要繼續朝哪個方向前進。




 王馨薇作品




1916 年- 1920 年的達達主義(Dadaism),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瑞士蘇黎世。
達達主義是20世紀西方文藝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是一些藝術家企圖顛覆、摧毀舊有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的產物。這個運動影響了當時西方文藝界的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領域。

1916 年,中華民國剛成立 5 年,中國的藝術家在做甚麼?
看到賴雅琦在新作品[大千世界/江山依舊]運用漫畫訓練的工筆技巧,學習張大千的潑墨寫意所呈現的企圖,以及李紅珊在水鄉作品中運用油畫材料,運筆表達眼光在朦朧霧中看到的水景、橋梁與紅燈,層疊、點捺技巧企圖打破東西藩籬,留下藝術家的心眼,與觀者的相隨投入。原來,中國的藝術家正在師法古人,以及學習西方油畫!


回頭,當我看到瑪馨玲三位藝術家的裝置藝術與融合攝影剪影的藝術作品時,突然覺得這個展場整個很達達主義,我找了找現場,並未看到杜象那有名的噴泉 ,後來看到Manihoo 的裝置藝術 - 我不是大師/浴女,看似無厘頭的風格,卻是出自另外一個另類的心智。

 Manihoo 作品


另外參考:
「挖寶」─ 兩岸藝術家聯展開展 年輕新銳精彩創作 收藏潛力誘人
Dada 影片


[引述維基百科達達主義一詞]
達達主義(Dadaism)是一場興起於一戰時期的蘇黎世,涉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達達主義是20世紀西方文藝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顛覆、摧毀舊有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的產物。達達主義作為一場文藝運動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波及範圍卻很廣,對20世紀的一切現代主義文藝流派都產生了影響。
--
關於「達達」一詞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有一些人則認為它來自羅馬尼亞藝術家查拉和詹可頻繁使用的口頭語「da, da」,在羅馬尼亞語中意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1916年,一群藝術家在蘇黎世集會,準備為他們的組織取個名字。他們隨便翻開一本法德詞典,任意選擇了一個詞,就是「dada」。在法語中,「達達」一詞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搖木馬。

因此,這場運動就被命名為「達達主義」,以昭顯其隨意性,而非一場一般意義上的「文藝運動」。

1916年,雨果·巴爾、艾米·翰寧斯、特里斯坦·查拉、漢斯·阿爾普、理察·胡森貝克和蘇菲·托伯等流亡蘇黎世的藝術家在當地的「伏爾泰酒店」成立了一個文藝活動社團,他們通過討論藝術話題和演出等方式來表達對戰爭,以及催生戰爭的價值觀的厭惡。同年10月6日,這個組織正式取名為「達達」。

在這段時期內,杜尚開始以現成品來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並參加了「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1917年,他發表了著名作品《泉》,是一個寫有「R. Mutt」字樣的小便池。然而這幅作品卻被「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