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集團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集團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8-17

(轉載) 文創新視界/集團化 藝博會新趨勢

藝博會的發展,有幾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值得觀察。
首先是藝博會的集團化。如位於芝加哥的MMPI集團陸續收購了Art Chicago和The Armory Show,不久之後又要在洛杉磯推出新的藝博會,可說是把美國東、西兩岸以及中西部,全都一網打盡。MMPI另外還經營加拿大多倫多藝博會,以及 Volta和NEXT兩個針對新興藝術家的藝博會。
另一方面,在歐洲的瑞士MCH集團除了擁有第一品牌的Art Basel和Art Basel Miami Beach兩大藝博會之外,現在也將觸角伸向亞洲,在今年入主了Art HK,版圖至今已經涵蓋了歐、亞、美三大洲。另外,上海當代背後也有義大利最大藝博會Arte Fiera的經營團隊,波隆納展覽集團撐腰。
從這些公司的動作,可以看出亞洲藝術市場的崛起,或者更明白地說,其實就是中國藝術市場的崛起。中國買家(或是炒家)龐大的購買能力,使得這些藝術集團, 就和名牌精品一樣,不得不插旗亞洲,希望能儘早取得先機。這個現象同時也讓我們看到藝博會的國際化(或可能同質化)的跡象。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資訊的傳遞只是瞬間的事;一個藝博會有什麼創新的作法,往往其他人也就馬上如法炮製。所以現在大型的藝博會,每家都有現代和當代藝 術,都有大會特別策展區、新興藝術家專區、評選賽、國家或城市特別邀請主題展、學術講座和與談等項目。另外,邀請大牌畫廊和明星藝術家及作品參展,也成為 各大藝博會的宣傳重點和媒體焦點;商業和藝術之間的平衡,也愈來愈難以維持了。
藝博會不僅是一場展覽,它還扮演了多重的角色和提供多種的功能。
藝博會因為具有規模上的優勢,在整體藝術市場上便帶有指標性的意義和高度的宣示效果;因此畫廊和藝術家對於藝博會的參展,都非常的重視,希望展出最好或是具有特色的作品。
強勢的藝博會甚至會規定參展畫廊或藝術家,一定必須展出新的作品;或是規定所參展的作品,在一定期間或是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不得在其他的藝博會或展覽中出現。重要藝博會的參展紀錄,對藝術家是相當重要的資歷。
一般的藝術愛好者可藉由參觀藝博會,欣賞到許多藝術家的作品。試想若是沒有藝博會,觀眾可能要花上好幾年參觀國內外的畫廊,才有可能看到這麼多藝術家的那麼多的作品。
資深的收藏家往往經由參觀藝博會,觀察值得注意的新興藝術家,或尋找想要收藏的藝術品;新的藏家可以藉由藝博會練眼力,因為沒有比參觀藝博會更好的方法,能讓人在同一個地點、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欣賞到這麼多風格不同、技法各異、創意紛陳的作品。
對畫廊來說,參加藝博會除了參展外,還可以藉此開發新的藏家群,以及發掘可代理的藝術家。有些畫廊到藝博會參展不一定是以銷售為前提,往往也是品牌的宣 示,甚至是為了某些藝術家或作品而造勢,為的是在市場上建立某種形象。對藝術經紀人和藝術顧問來說,藝博會往往是他們每年最忙碌的時刻之一,也是必做的功 課。
其他包括藝術相關科系的老師和學生及藝術相關從業人員,像策展人、藝評家、設計、文創、廣告、建築等從業人員,參觀藝博會對他們來說,就像是充電,可觀察 其他藝術家的創意和藝術潮流的方向。而對藝術投資有興趣的人,更應該常逛藝博會,一方面能充實藝術鑑賞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較為精確地掌握市場的走向。
(作者是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五之三)
【2011/08/1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