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香華天寒冬送暖慈善義賣)
寶勝畫廊代理的藝術家童勝和創作的馬兒,在中國女紅藝術推動與保存的藝術家陳曹倩老師率領<母親的基金會>的諸多老師下,從平面奔向立體世界,觀賞者無論是從油畫的畫筆線條,或是從布織中的針線穿取,都能跟著馬兒引頸方向,篤定前進。
---
2013年歲末,香華天與陳曹倩女士創辦的「母親的藝術基金會」合作,首度結合當代藝術畫作、中國傳統手工藝及香華天商品義賣,所得盈餘將贊助「母親的藝術基金會」等公益團體,提供更多兼顧家庭的就業機會給需要幫助的母親,
讓社會更加充滿溫暖、也更加充滿笑顏!(香華天網站資料)
藝術家簡介
陳曹倩與中國女紅坊簡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遊子吟─
這首家喻戶曉的五言絕句,在這首詩中,作者以針線活的意形表達出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之情,而針線活這項手工藝術,其實在古代來說,就是我們俗稱的「女紅」。
中國女紅坊傳承「母親的藝術」
一襲傳統風味的衣服、十足活力的中國女紅坊協理康小姐,最近為了中國女紅坊四處奔波忙裏忙外,忙起女紅坊的事,她可是一臉神采奕奕,沒有任何倦容。說起女紅,康協理說,其實「女紅」屬於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環,在過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舉凡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就稱為「女紅」。她還說,中國女紅藝術的特點是講究天時、地利、材美與巧手的一項藝術,而這項女紅技巧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傳襲而來,因此「女紅」又可稱為「母親的藝術」。
中國女紅坊源起vs.陳曹倩
進入公元兩千年,過去的民間手工藝到了中國女紅坊創辦人、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夫人陳曹倩手中,卻成為文化與藝術的薪傳。陳曹倩從小就接受西方教育,乃至研究生物科學領域,這個現代感十足的女士,卻扮演起振興傳統民間藝術的推動,引起外界一股好奇,正所謂無風不起浪,對陳曹倩來說,中國女紅是她兒時最深刻的親情記憶之一。多年前赴美求學的前夕,陳曹倩的姑媽送來一條親手縫製的「百納被」及兩隻枕頭套,兩千多片的六角形布片是用手工一片片拼綴而成,這樣的手工藝術,在當時溫暖了她那顆異鄉遊子的心。
一九九六年的秋天,陳曹倩到日本參加一個研習營,當時她親看目堵日本振興沒落傳統藝術的努力,以及傳統藝術如何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感動之餘在她回台後,就開始進行振興中國女紅的傳統文化,中國女紅坊就這樣成立了。
推動女紅藝術 不遺餘力
而為了身體力行推動女紅藝術,陳曹倩帶頭以做中學的方式,自己先行研習各種針線技巧,並從中國古代的圖騰尋找出新的女紅造型,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製作了二十多幅傳統與現代風味互異的拼布圖案創作。說起陳曹倩親手DIY的作品中,她就曾經縫製「包經布」送給出家小兒子陳宇全,「包經布」是以四方拼布拼成,他希望兒子在閱讀佛經經書時,一打開包經布就能隨時感受來自母愛的關懷。從陳曹倩做中學到現在,中國女紅坊研製出各種實用性與欣賞性兼具的女紅生活用品之外,同時還招收學員,讓更多現代婦女認識、學習屬於自己母親姐妹們的傳統藝術。致力於推展現代中國女紅藝術的中國女紅坊,她們希望把女紅藝術堆廣到現代的婦女生活中,提昇生活品質。(網路資料)
----
藝術家 童勝和簡介 (寶勝畫廊簡介)
TT 童勝和
出生: 1964年
出生地:台灣台北
學歷: 復興商工美工科
簡介:
1964年出生於台灣省雲林縣斗六市,1983年從台北縣永和市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曾從事傳統動畫、廣告設計、電視電影美工及報紙雜誌刊物的插畫工作。
近年投身藝術經營事務,開始探索藝術和市場之間如何相濡以沫,同時也將此歷練轉化為創作元素,藉油畫等素材呈現對於美術的思考。在省思如何落實藝術創作的概念之餘,也整理出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並求更貼近觀者。
藝術家認為「只要有觀眾,只要畫的開心,創作的條件就成立了」;「若能多一個觀眾,那是鼓舞;畫作找到知音,更是欣慰。」
兔/赤馬 (油彩,畫布) 116.5 x 91 cm, 2010
天馬化祿 (油彩,畫布) 116.5 x 91 cm, 2010
創作,都是從自己有興趣、賞心悅目的題材開始,進而尋求和觀眾互動。當然,有興趣的不一定畫的來。喜歡但畫不來的,就先擱在那裡,等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機緣。因為畫作和藝術家的個性、手法息息相關。「等待」的過程不免苦澀,但卻是突破的契機。
特別喜歡顏色鮮明、圖案式的創作。那不是一種寫實上的空間呈現,而是形、色、點、線之間的組構,傳承自東方文化畫作中寫意的筆觸與空間感,往往抽象代表了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耐人尋味,值得玩味再三。
在畫面構圖上則是講求戲劇張力,那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以線條所架構的二度空間和寫實上的立體手法,組合出新鮮的效果。將不同的空間錯置,激發想像,這就是張力。解構固有物體/空間就像是拆舞台,把背景拉掉,將關係重組,尋找「理所當然」之外的東西。畫面變成心理空間,天馬行空,藝術的趣味應運而生。(取自寶勝畫廊網站)